克劳士比

克劳士比

新闻中心

JOURNALISM
一道划痕的故事
一道划痕的故事
11
/28  ——  2016

告别海外产品依赖症,缔造出色的“中国品质”,这是每一个国人都十分期待实现的民族成就,当我们还在权衡于质量与数量的利益之间时,德国工业都4.0了,日本工业都炉火纯青了,就连印度的工业也在飞速崛起着,数量与质量到底哪个可以帮助我们突破重围,将目前尴尬的格局反转?一本叫做《质与量的战争》的新书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作为中国零缺陷管理奠基人、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人兼院长,杨钢博士创作了《质与量的战争》这本极具魅力的作品,本书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和经验,通过国内外的案例,层层剖析质量的本质与内涵,以期帮助中国企业在质量领域迎头赶上欧美发达国家。

让世界爱上made in China,让“中国品质”享誉全球,这个时代会坚定不移地告诉你:中国能做到!

我在每次讲“一道划痕的故事”的时候,都会发现听众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许多外企,他们这时便会热烈地鼓掌;而在部分国企,则有一些人,一边使劲地鼓掌,一边还不由自主地说:“太精彩了!太精彩了!”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还过来跟我沟通,而且显得非常兴奋:“杨老师,讲得太好了,太好了!这活生生就是我们的现实嘛,我们天天就是这样干的。”还有一次在苏州,不知道是因为我说对了,还是受到了我的话的“打击”,有两位女性质量经理在跟我谈起她们天天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眼睛里还闪着激动的泪花。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另外一种场面——大家都陷入了沉思,现场非常安静,仿佛空气都凝结了,这时候,就是有一根针掉在地上,也够清楚听得一清二楚!

还有一些人,就是那次在空军装备部的高层研讨会上的将军们,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在他们听到“一道划痕的故事”时,那些将军们都陷入了沉思,然后在休息的时候将军们告诉我说:“是啊,是时候了。我们不能再漠视这些问题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仿佛是看到了一面镜子,并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自己。我们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了!”

还有一位将军很激动地对我说:“以前我们都自发地、本能地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应该那么做、这么做,到现在我明白了:我们是对的,而且我坚信你给了我们一种理论上的支撑。接下来,我们将会大张旗鼓地坚定地推行这些正确的做法。”

当然,对于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种很有趣的反应,那就是在某家公司,一位主管质量的副总在茶歇休息时间,私下里找到我,很诚恳地对我说:“杨老师,你讲的这件事似乎说的是我们老总,这让我很担忧。你看我一直在陪着你,刚才我们老总在听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瞪我三眼了。我想他一定认为我向您提供了什么证据,大家一起合谋来骂他的。您可要给我证明:我绝对没有干这种事情啊!”

我哈哈大笑,对他说:“放心吧,你想得太多了!”于是,我便在接下来的研讨中,对大家、尤其对他们的老总说:“大家千万不要想太多,我只是讲一个我所知道的一个切切实实的小案例,非常小,但是对你们机构来说,我只能说:此事纯属他人的,请勿对号入座,如果非要对号入座,只能后果自负。”

大家都乐了。我说:“换句话说,绝对是没有什么人事先告诉我你们机构的任何事情,关于你们机构我是不清楚的。”这时候,那位副总也会心地笑了。

那么,这种种的反应,到底给了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换句话说,我们真的能透过这个小小的案例,来映照我们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处事风格吗?我们真的可以透过这个小故事去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吗?

这种种的反应其实透射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总是忙于处理一些现象而忽视了对这件事情本质或它背后原因的思考。我们有太多的管理者就是这样,只是单纯地把质量问题当作一件就事论事的事情来处理,而忽视了它背后所映照出的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

那么,这个背后的原因,或者说这个更本质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很显然,如果我们谈的是质量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最为基本的道理——质量的本意绝不在于我们如何宽容问题,也不在于我们如何妥协、如何折腾,更不在于我们如何不断地博弈。质量的本意,在于我们如何想办法去更好地根除问题产生的原因,想办法去预防问题的产生。当然,我相信许多人都认可这一点,但是,非常遗憾,大家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往往便做出了许多错误的选择,悲剧就在于:我们选择了错误,却不知道我们到底错在哪里。

选自《质与量的战争》
文章来源:36576零缺陷(北京)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官网 杨钢
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