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中国零缺陷之父、业界领袖级人物杨钢老师应邀去约翰迪尔授课,从随需而变、文化制胜、人人担责及环环相扣四个模块展开。传道解惑、谈品论质、分享心得、剖析案例,一如既往地带给学员心智的震撼、理念的冲击以及思维的满足。
2016年11月3日约翰迪尔(中国)又进行了一场富有激情的质量文化变革之旅,作为一家具有180年历史的企业,约翰迪尔16年前就引入了零缺陷,高举零缺陷的大旗,一路践行,成为得农机行业领跑者。
本次“质量文化变革之旅”行动,非常荣幸再次请到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院长,素有“中国零缺陷之父”的杨钢老师主讲并指导。杨钢老师用他一贯幽默生动的风格,从随需而变、文化制胜、人人担责及环环相扣四个模块展开,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结合零缺陷实际实施案例,并就约翰迪尔实际实施问题,带领大家完成一场心智的洗礼。
整个过程让我很受触动,以下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一、质与量的思维黑洞:在讨论环节有个问题:要提高某型号的产品质量就要用好的配件,用好的配件就会提高成本,怎么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从问题本身一看就知道,提问者掉进质与量的思维黑洞,用数量的提升来提高产品质量,强行的将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殊不知,质量与成本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这就像多年前,我在中国企业推行精益管理一样,企业普遍认为,要提高效率,就一定要加人加设备。记得当时指导一个钢铁厂炼钢段的物流改善,大家都知道,钢包的运输都是依靠天车,钢水跨一侧(天车运行的轨道称之为跨)有四台天车,但是,就现场观察其中有一台天车很少启动,一个问题浮现大脑里,可不可以只用三台天车呢?因为,天车在跨上运行是绝对的“单行道”运行方式。于是,我咨询当时设计部门,“当时,钢水跨为什么要设计四台天车呢?”“本来钢水跨是设计三台,后来增加了一台连铸机,所以,就增加了一台天车,”设计部门人说如是说。“做过数据分析和改进吗?”“没有。”于是,我指导物流改善项目组利用仿真模拟分析,进行物流天车改进,结果是使用三台天车更有利于生产,并在实际运行验证。可见,质与量的思维黑洞何其深啊!我们总是在试图用数量的方法来实现质量的改进,却不知,不断降低不能第一次作对的代价(PONC),才是质量改进的正途。克劳士比先生说过,“改变心智最难的管理工作,但这恰恰是金钱和机会之所在。”只有坚持实施零缺陷,改变心智模式才是出路。
二、在中国的外企出路:走出思维的混乱时期。随着中国民企的崛起,以及,政府逐步取消对外企的优惠待遇。在中国的外企越来越感觉到,危机的到来!中国民企的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不摆阵势,不讲战法,“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断逼近外企的领先位置。让这些处在相对优势位置的外企楚云飞们,越来越有招架不住之感,也越走越迷惑。反而,有重抓物理、事理的势头,认为那是他们的优势,是他们的专长,是他们的传统。但是,他们却忘了,要有质量,就得符合客户要求,第一次做对,而要第一次做对,人理才是问题所在。内部也有一些人是知道质量三层意义,坚持认为人理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约翰迪尔进行此次的质量文化变革之旅的原因所在。“需求不断变化,永远不变的是符合需求”,虽然,16年前就引入零缺陷,但是,现在反而迷惑了,忘了“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只有始终坚持“第一次做对”,不忘初心,统一思想,才能走出思维混乱的阶段。
文章来源:36576零缺陷(北京)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官网